戰車 (現代武器)

戰車 (現代武器)

主條目:戰車歷史

早期至1860年代

編輯

達文西手稿中的戰車

塗上了迷彩的英國Mark I 戰車

「小威利」

德國的虎I重戰車

蘇聯的T-34-85中戰車

戰車的概念最早可見於李奧納多·達文西手稿中的一台圓錐體的武裝裝甲車。

首輛戰車Mark I 戰車於1916年開始服役,由英國戰地記者埃文頓所設計,英國軍方建造而成。1903年履帶車輛發明,主要是當作農業用的牽引機,一戰時因為傳統輪胎式的裝甲車輛要麼過重而無法在滿是凹坑和鬆軟泥土的戰場衝鋒,要麼便是裝甲不足以抵禦機槍和手榴彈的威力。英國這時候注意這台履帶車輛,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Landships(陸舟)的研究機構,並向HOLT購買兩台牽引機做研究,同年底,該機構研發出第一輛裝甲履帶車被稱為「小威利」。

英國也是第一個在戰場上使用戰車的國家,當時的戰車主要是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線戰場上僵持不下的壕溝戰局面。但是初期戰車的表現差劣,可靠性差、底盤沒有獨立懸吊系統,十分不舒適,操控環境非人性化,造成官兵暈眩嘔吐、軍人抱怨連連,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也開發出他們自己的戰車A7V步兵戰車加入戰場。只是在戰爭結束前並未發生多數戰車在戰場上對決的場面。

在兩次大戰期間,戰車的運用與編組方式在各國興起廣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是認為戰車應該是支援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型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另外一派的意見認為戰車應該要集中起來使用,利用戰車的火力、防護與機動力的三項特性作為戰場上突破與攻堅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見在當時佔了大多數,後一派則以德國代表。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果讓各國領悟到戰車的運用應該加以集中,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而集中戰車使用之後,相對應的火砲支持,補給後勤和運輸系統都需要跟著改變,這些在戰爭中學習到的經驗徹底改變日後的戰場型態。

在這個階段之後戰車的編組與運用又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派認為戰車需要步兵的協助,因此步兵需要增加機動力,這也就是機械化或者是摩托化步兵單位的興起。另一派認為如果步兵趕不上,那麼只要戰車就可以獨攬大局。後一派的意見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當中失敗,所以戰車還是需要和步兵相互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世代劃分

編輯

主條目:依世代劃分的主力戰車列表

只限於對主力戰車在國際上有共通的分代準則,偵察和特種戰車都因為各國為本國國情度身訂造,各國鮮有和盟國合作開發,而且也經常因服役時間更長,而較少有世代更新的必要。

一般認為大戰到六七十年代推出的是第一二代主力戰車,但一些裝甲武力發展較後進的國家,在八十年代才推出類似的第二代戰車,可是在某些方面的設備遠較真正的第二代戰車先進。

第一代多是二戰時的中重戰車的直接改良型,和前輩的分別是普遍改用柴油機驅動和有斜面的裝甲,如蘇聯的T-54,美國的M48巴頓,英國的百夫長戰車,日本的61式戰車。第二代又是多第一代的直接改良型,有現代化的射控系統和懸掛系統,並使用專用的戰車砲,也首次引入較簡單的核生化武器防禦系統和夜視儀,如美國的M60巴頓,蘇聯的T-62,英國的酋長式,西德的豹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9式戰車和80式戰車,法國的AMX-30,日本的74式戰車。

到六十年代因適應戰後的反戰車武器和戰術核子武器的威脅,各國開始研製全新的戰車。首先使用較大口徑的主砲甚至適應發射飛彈為主武器,採用機械的方式裝彈配合威力強大的主砲。並有複合或間隙裝甲後續是反應裝甲,來擋住反戰車武器的穿透。也考慮因為減輕被核襲的爆風威脅降低車高,實戰時以疏散的隊形活動減輕敵人使用核彈的意欲。還有以反戰車飛彈為主武器的方案。但這些最初的方案都因為技術難度太大而被取消了,如美德合作的MBT-70和蘇聯的279工程,但卻成為後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技術基礎。

蘇聯在七十年代率先推出T-64和T-72,但對於其新技術掌握並不成熟,T-64單價高昂而且只有蘇聯採用,T-72實戰中表現並不出眾,常被批評而不算合格的第三代主力戰車。一般認為真正的第三代是八十年代前後出現的,而俄國索性認為是第四代,如俄國的T-80和T-90,美國的M1艾布蘭,烏克蘭的T-84,德國的豹2,英國挑戰者1和挑戰者2,中華人民共和國96式戰車和99式戰車,日本的90式戰車和10式戰車,法國的勒克萊爾主力戰車,以色列的梅卡瓦主力戰車,韓國的K1主力戰車等。

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新技術含量較高,多半是全新設計的,只有部分車型使用和第二代主力戰車相似的舊型號部件(包括中國的MBT-2000和英國挑戰者1)。但實際上戰車不像戰鬥機可以快速到達戰場,故需要大量部署而造成天價的總採購費,故為防止重覆MBT-70和279工程的失敗,所以各國以戰車的最原始功能——保護戰車組員,作為主要的判別第三代標準,便是安裝了有間隙或複合裝甲,以及全自動的滅火系統,集體式的核生化武器防護,大大保障了組員的安全。

其他新的技術在一部分早期(八十年代)的第三代主力戰車並未全面使用,便是120或125公釐口徑的主砲和夜視熱成像儀*,到上世紀末的九十年代才全面使用。而其他一些新技術如自動裝彈機、主動防衛系統、液氣壓懸掛系統、防止被貫穿後彈藥殉爆的隔艙、主砲發射飛彈、燃氣輪機、敵我識別系統、C4I機能、匿蹤塗料......等至今僅在一部分車型上使用。

早期的美國M1戰車只使用105公釐口徑主砲,而同期蘇聯T-80和西德豹2型的早期型亦未使用熱成像儀。

相关推荐

怎么抓鸟?6种轻松抓鸟方法分享,切忌狂捕滥捉

怎么抓鸟?6种轻松抓鸟方法分享,切忌狂捕滥捉

365bet官网体育投注 07-08
阅读更多
无情都市

无情都市

bei365官网 07-14
阅读更多
文科生独立开者 利用 cursor 从零开发 App 实记

文科生独立开者 利用 cursor 从零开发 App 实记

365bet官网体育投注 07-11
阅读更多